企业逆势上扬:降属性策略或成突围新路径
【本报讯】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,浙江省某科技企业“明光科技”近日采用“降属性”策略——即通过降低产品复杂性和成本属性来提升市场竞争力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志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,这种策略不仅帮助企业降低了运营风险,还在季度财报中实现了15%的增长。这表明,在当今多变的商业环境中,“打降属性”或许是个好办法——即主动减低某些不必要的特征,从而实现规模化运营。
策略细节与市场反响
明光科技原本主打高端智能家居设备,但今年初,面对芯片短缺和消费需求下滑的双重压力,公司决定实施“降属性”计划。具体措施包括: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属性(如减少智能设备的功率),简化界面设计(降低学习曲线),并下调价格以吸引更多中低收入消费者。据公司财报显示,通过这一调整,一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20%,利润率提升5%。“我们不是在削弱产品,而是在优化核心属性,”李志强强调,“就像打降属性或许是个好办法,它是为了适配更广泛的市场需求。”
这一策略并非独此一例。在中国制造业联合会的分析报告中,明光科技的例子被视为“去复杂化战略”的典范。报告指出,2023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,许多企业转向“降属性”模式,包括降低物流成本属性和环保属性(以减少不必要的合规负担),从而在欧亚市场获得竞争优势。预测数据显示,这种策略可能在未来一年内帮助至少30%的中小型企业实现扭亏为盈。
专家观点与挑战
经济学家王教授表示:“降属性策略的本质是回归本质,但在执行中需警惕过度简化导致的品牌贬值。”他以电子产品为例,如果盲目降低产品质量属性,可能会失去高端客户群体。数据显示,今年中国有超过200家企业尝试类似策略,但其中一半在第二季度出现用户忠诚度下降的问题。因此,“打降属性或许是个好办法”,但必须结合数据驱动的分析和消费者反馈机制。
展望未来,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放缓,“降属性”或成常态化企业应对措施。明光科技计划将该策略扩展至非洲和南亚市场,预计到2025年,这一区域将成为其增长新引擎。本报将持续追踪这一现象,探索其在更广泛行业的应用潜力。